筆者發現,每當6月到來,市面上各大品牌都會爭先推出「彩虹主題商品」。而這些商品的誕生,背後其實都與一個西方節慶有關——Pride Month。Pride Month本是一個宣揚平權的新興節日,但在資本家嗅到商機後,它日漸變得商業化,已然發展成「彩虹商品月」。
Levi's支持平權運動多年,更由自己做起,善待不同性取向的員工。(圖片來源:互聯網)在人類歷史的長河裡,有些節日源遠流長,不過也有些節慶像Pride Month一樣,只有短短數十年歷史。1969年,紐約發生警方針對同性戀者的「石牆事件」(Stonewall Riots),次年LGBTQ人士便組織了Gay Pride,亦即是Pride Month的前身。
近年,愈來愈多企業表態支持Pride Month,當中Levi's的「成長」值得分享:它由1992年開始向員工提供同性伴侶健康福利,開創了美國500大企業中的先河。多年來,品牌持續推動世界各地LGBTQ運動的發展。每逢Pride Month,Levi's更會特意推出平權設計系列,2016年更聯乘已故同志界領袖Harvey Milk名下的基金會,推出以丹寧面料為主軸的中性服裝系列,成為首個真正與Pride Month聯名的品牌。
眾生平等概念亦走入運動界,業界翹楚Nike自2012年起,每逢6月便會推出BETRUE系列商品。(圖片來源:互聯網)有見Levi's 這個成功先例,不少品牌開始爭相仿效,涉及的工業界別由時裝、化妝品、運動裝、科技公司,以至銀行及航空公司等大型企業。以世界運動用品龍頭Nike為例,品牌在2012年成立「Nike LGBT & Friends」小組,更特意開創BETRUE系列,每逢Print Month 便會推出期間限定商品,以示對LGBTQ的支持。歸根究底,只因LGBTQ運動的價值太好挪用:平等、平權、大愛、包容、勇敢、自由、前衛、自我肯定、尊嚴及關心弱勢⋯⋯而它們正正是不少企業夢寐以求的品牌價值。
據統計,LGBTQ族群佔世界人口約5%。雖然在大多數人眼中,他們屬於弱勢的一群,但商家們卻有不一樣的看法:專門研究粉紅經濟的LGBT Capital公司在2016年調查過,亞太區的同志多達2.8億人,年度消費力高達1.1兆美元;歐美兩地的同志亦不亞於人,年均購買力分別達到8700億美元及7500億美元。他們普遍被認為是高收入、有品味,亦比異性戀者更願意消費,試問又有哪個品牌不想吸納這個高消費群組呢?
Pride Month 活動盛況(圖片來源:互聯網)Pride Month的商業化發展將會如何?
商家願意塑造自己成為受LGBTQ歡迎的寵兒,而對於LGBTQ族群,也樂見Pride Month的規模日漸擴大。在60年代,普遍主流社會對LGBTQ的接受程度不高,直至70及80年代才露出了曙光。LGBT族群一直在社會上尋求「策略性夥伴」,就像寂寞的百萬富翁尋找知心友一樣,此時商家正好嗅到了這個商機,二者一拍即合。而商家確實為LGBTQ締造了聲勢,為社會營造了點點平權的氣氛。近年雖然已經有不少人指出Pride Month變得過度商業化,然而世界上被商業化的節日多如繁星,只要電動按摩椅及領呔不會妨礙父母親節的原本意義,相信這種互利互惠的關係仍會繼續下去。